
住宿选择始终是旅行体验中的关键一环。起源于基础住宿服务的酒店与旅游业,已经发展成一个庞大、系统、品牌化的生态体系。
在本期来自 Labbrand 新加坡办公室的Spotlight中,我们将聚焦“替代型住宿”为何日益受到当代旅客的青睐,探讨其相较传统酒店连锁的优势与挑战,并深入思考传统酒店品牌在未来应如何顺应趋势、实现转型升级。
疫情加速了“替代型住宿”的热潮。在疫情之前,这一住宿业态已呈稳定增长态势。2021年,替代型住宿在全球3000亿美元的住宿收入中占据了20%的市场份额。最初,它主要为预算有限的休闲旅客提供性价比更高的选择。然而,疫情带来的深层影响是:人们对个人身心健康、自我成长和丰富体验的需求被大幅提升——人们渴望更自由的时间与空间安排,更加一体化的生活方式。经历了这场集体性危机后,公众对生命有限性与老龄化的认知也被唤醒,促使他们主动追求更高质量、更具深度的旅行体验,不再轻易妥协。
“替代型住宿”正是这种趋势的回应——它鼓励旅行者将工作与休闲、生活与停留融为一体,提供一个更加自主、灵活的空间,满足了传统酒店尚未完全满足的新时代需求。
“替代型住宿”早已不再局限于短租或 Airbnb、Expedia/Vrbo 等常见的 C2C 平台,而是演化出多元而细分的形态。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短期出租外,市面上还涌现出一批品牌化的民居运营商,如 Vacasa 和 Avant Stay;也有不少专注多户型产品的住宿品牌,如 Zeus、Sentral 和 Edyn,提供公寓式酒店和服务式公寓等新选择。同时,也有以会员制为核心的全球住宿网络,如 Soho House、Inspirato,或强调共享社交氛围的共居空间品牌,如 Generator、Freehand 和 Found。这些新兴模式为当今复杂多变的出行场景提供了丰富的选择,从别墅、木屋、农舍、民宿,到游艇、磨坊、小船、山间木屋甚至房车,应有尽有。
与标准化酒店的统一房型和服务不同,非传统住宿为住客提供了意想不到的停留体验。这些体验跳脱了行业通用的服务模板,从住客既有的旅行经验中延展出新的可能,引导他们跨越惯性思维、探索自我之外的生活方式。
冒险、震撼与真实的体验:体验经济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旅行的本质转变。如今的旅行不再只是追求奢华堆叠,而是回归真实和有温度的体验。标准化酒店的统一客房与服务,已无法满足当代旅客对个性与沉浸感的渴望。相比之下,“替代型住宿”中的每一次偶遇和意外,都可能成为旅途中最难忘的高光时刻。住客得以沉浸在本地文化之中,体验未经过滤的真实生活。
多样的住宿类型与独特选址:“替代型住宿”最大的优势之一是其在房型与选址上的多样性与独特性。这种差异化为每一次旅程注入个性,让旅行不再千篇一律,可以做到因空间而生动、因地点而丰富。当代旅行者,尤其是年轻一代,愈发偏好那些拥有独特设计语言、个性鲜明的空间。他们不仅希望获得“他乡如故”的居住体验,更在意那些被精心策划、富有记忆点的旅居感受。能够触达这些独特空间,也意味着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生活体验,而这种体验本身,正是个性表达的一部分,也是传统酒店品牌目前尚未普遍提供的价值所在。
更具灵活性的商业模式:“替代型住宿”赋予了品牌在酒店业中更大的战略灵活性,使其能够根据特定的社会趋势和用户需求,塑造差异化的品牌定位与核心优势。在此前的 Labbrand Spotlight 系列中,我们曾介绍过重点介绍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替代型酒店品牌,它们通过各具特色的商业模式、品牌战略与价值主张,正在不断挑战传统酒店格局。例如主打可持续木屋理念的 Raus(详见我们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专刊)、倡导“断联”与数字排毒的 Unplugged(详见“健康与身心”专题)、基于短期订阅机制构建短租社群的 Selina,以及鼓励个人与职业成长的联合办公品牌 WOJO(详见“混合旅行”专题)等,都展现出在细分市场中极具代表性的创新力与应变力。更重要的是,新品牌的涌现并未止步于此。它们正在用更具突破性的服务模式和体验内容,持续冲击传统酒店的既有范式(例如即将在下文提及的房车品牌 Cabana)。
为混合旅程与多元生活方式而生:人们对身心健康、人际关系以及自我成长的关注正在不断上升,也促使生活的各个面向逐渐融合。旅行者不再满足于传统酒店所设定的边界,他们希望在旅途中自由体验一切,而无需被既有模式所束缚。“替代型住宿”为此提供了灵活的解决方案,让住客可以在同一个空间中自由切换生活、工作与休闲状态。尤其对于多站式、长周期的旅程来说,这种住宿形式不仅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与隐私,特别适合多人出行,还赋予人们更高的自主权,让他们能够真正按照自己的节奏,去过想要的生活,尽情探索旅程的全部可能。
更具性价比:混合旅程的兴起,也意味着越来越多商务旅客会在出差结束后延长行程,将时间留给家人和朋友。而对于时间更长、人数更多的出行需求,传统酒店往往难以提供既具吸引力又高性价比的整体解决方案。“替代型住宿”的出现,在成本上提供了更具优势的选择,也让过去在旅行市场中代表性较弱的群体有了更多出行的可能。他们可能会选择自驾长途旅行(如租用房车)取代乘机,或通过“看家换宿”“在地民居”取代标准酒店。这不仅降低了出行门槛,也让他们以更自由的方式,接触并体验那些真正打动人心的在地文化与生活片段。
除了安全、卫生以及在大城市中对住房资源可能造成的挤压等问题,“替代型住宿”目前面临的核心挑战,还在于它在行业中的定义尚不清晰。相比之下,传统酒店品牌早已将自身从“住宿提供者”拓展为覆盖整个旅程体验的品牌生态,这也意味着“替代型住宿”在服务延展和旅程完整性方面尚未形成成熟体系。而这,正是传统酒店品牌可以大展身手的空间。
体验旅程:当前的“替代型住宿”大多聚焦于地点和房子本身的独特性,将体验的主导权交还给住客,让他们自行探索并创造属于自己的旅程。但从某种意义上说,其“款待”的核心仍停留在单一的“硬件”层面——即住宿空间本身,而配套设施与服务往往相对欠缺。许多这类住宿并未提供完善的功能支持,例如洗衣服务、餐饮选择、日常清洁或随需响应的服务体系等“软件”部分的缺失,限制他们成为完整的旅行体验载体。因此,在旅程的“前”“中”“后”三个关键阶段,传统酒店品牌仍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。这些品牌能够通过系统化的服务、全程式的管理与品牌触点的延伸,持续在旅行者的完整体验中扮演重要角色。
体验缺乏品牌感与人情味:传统酒店的空间设计和专业服务团队,本身就承载着品牌故事与文化表达,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品牌世界。这些服务“接触点”不仅传递品牌的核心价值与承诺,也成为品牌理念的“代言人”。在传统酒店中,住客不仅能获得符合个人需求的定制服务,更能体验超出预期的高标准服务。而在替代型住宿中,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和“讲故事”的空间相对匮乏,许多住宿形式也缺少驻场人员和随时响应的服务支持。因此,传统酒店更应主动拥抱自身的核心优势——以人为本、注重关系的服务理念。这种可被感知、可被记住的个性化互动,正是“酒店业”的本质所在,也是其在竞争中不可替代的“魔力”。
惊喜可能带来落差,而标准化反而让人安心:虽然选择替代型住宿时常伴随“未知的惊喜”,但这种新鲜感有时也可能变成不确定性和体验不一致的来源。相比之下,传统连锁酒店所建立的标准化体系,反而为旅客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安全感。许多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入住前就已被预设与解决,让宾客能真正放松,安心享受每一次旅程。而在非传统住宿中,旅客通常需要自行甄别房源质量,并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,更多依赖于个人经验与运气。
面对行业变革,传统酒店集团如 IHG、凯悦、希尔顿、万豪等,已开始逐步拓展品牌版图,以积极回应新一代旅客需求的转变。有的推出生活方式类精品品牌,有的新增高端服务式公寓与联合办公空间,以构建更加多元的品牌架构。然而,品牌要想持续保持竞争力,还需在整体体验的创新上投入更多灵活性与创造力。品牌不仅要具备价格优势,也需通过扩展品牌组合或提升品牌定位,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价值体系。
仲量联行(JLL)在一份关于“替代型住宿”未来发展的研究中指出,随着这一领域日益成熟,其市场定位也需要重塑,逐步走向与传统住宿行业类似的系统架构。随着“替代型住宿”逐步成为主流,这些原本被视为“颠覆者”的新模式将不再被称为“替代”,而成为行业的新常态。对传统酒店品牌而言,未来不应再思考如何“抵御风暴”,而应主动思考如何“参与风暴”。
关于朗标
想了解更多关于您的酒店品牌如何应对另类酒店带来的挑战?关注我们的LinkedIn https://www.linkedin.com/company/labbrand/和Instagram @labbrand_global,或访问我们的网站https://www.labbrand.com/
来源